導語:公元前134年,董仲舒首次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思想,隨后得到了漢武帝劉徹的肯定,并開始將儒學當中漢朝的官學,從此之后,儒家成為漢朝治國的決定性思想,不僅對漢朝產生了深刻的影響,還直接奠定了之后2000多年的思想格局,因此,了解和研究漢家儒學就顯得十分重要。
>> 漢朝獨尊儒術的歷史起因
儒學之所以能夠成為漢朝的官方思想,其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。
儒家本來就是春秋時期最具影響力的學說,但是因為戰(zhàn)國時期秦國憑借法家思想快速崛起,并且最終統(tǒng)一六國之后,法家的地位由此快速攀升,后來秦始皇焚書坑儒一事,又令無數(shù)儒生就此禁語,以至于秦朝時期,儒家地位十分衰微。但儒家思想本身卻在這樣的逆境之中得以錘煉,讓儒學不僅僅只是一種對美好社會的空想,更成為一種更加實用、可以用來解決實際問題、達到治國成效的思想。
秦朝的建立證明了法家的地位,但秦朝二世而亡又將法家拉下了神壇。與此同時,秦始皇焚書坑儒一事,卻讓儒學絕處逢生。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可以算作朋友,曾經被秦朝打壓的儒學,自然也就可以被漢朝所用了。
儒家當中強調的倫理綱常,本身是一種對于上孝下悌、彼此珍愛的人際關系的美好理想,比如三綱五常中的夫為妻綱,就強調要求妻子和丈夫之間彼此忠誠熱愛。但是這種綱常思想只需要稍稍加強,就能夠成為一套鐫刻在人們思想上的等級制度,從而維系漢家的統(tǒng)治和國家的穩(wěn)定。法家就像是攻城,只能打城池,很難保證城內人們不會反叛。但儒家則是攻心,要城里的人心甘情愿地開門,并且心甘情愿地待在城池之內,為維系城池而斗爭,因此,儒學在漢朝受到了極大程度的重視,最終成為了官方思想學說。
儒家本身描繪的世界十分美妙,以仁、孝構建的世界十分和諧,是上到天子、下到百姓都十分期待的生活,抱著這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儒家思想不僅是一種治國方法,更是百姓普遍認可的生活理念,擁有了足夠肥沃的土壤,儒家這才得以在漢朝生根發(fā)芽。
>> 儒家學說對漢朝的深遠影響
為漢朝提供了大量優(yōu)質人才。儒學當中極其重要的一點,就是對教育的重視,孔子就有有教無類的靈活施教辦法,整個儒學當中還有“萬般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”、“學而優(yōu)則仕”的說法乃至信條,這極大程度上激發(fā)了天下之人學習的積極性,從而為漢朝提供了大量優(yōu)秀人才,東漢末年各地謀士的出現(xiàn),就足以說明儒學對漢朝人才的影響。
穩(wěn)定了漢朝的統(tǒng)治。這個既是漢武帝推行儒學的目的,也是獨尊儒術的結果。法家僅靠嚴苛律法以治國,秦朝以為使用法家之強權即可永保江山,這顯然是錯誤的。反而儒學思想中的三綱五常繼承了西周時期的宗法制思想,從人們的思想上入手,建立了一套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,讓人們發(fā)自內心地守法、擁法,因此漢朝才得以延續(xù)400多年,而儒家更是在封建王朝中延續(xù)了2000年。
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脊梁。儒學當中有一句名言,概括了人一生當做之事,乃是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”,也有“達則兼濟天下,窮則獨善其身”的說法??偠灾?,就是一個人最少也要達到“修身”和“獨善其身”這樣的要求,而“修身”的基本要求之一,就是愛國愛民、永不屈服,因此在漢朝才能出現(xiàn)衛(wèi)青、霍去病、班超等等民族英雄,并在之后的2000年歲月中,繼續(xù)培養(yǎng)出了無數(shù)民族豪杰。
培養(yǎng)了求真求實的學風。儒學在戰(zhàn)國時期一直趨于坐而論道、固步自封的境況,但是經過秦朝之難后,儒學從此十分講究實事求是的學術思想。其在治學上要求學子有理有據(jù)、結合實際,因此從漢朝到清朝,只要是文人著書立傳,常常都會旁征博引,同時旨在解決實際問題。諸葛亮的《隆中對》、郭嘉的《十勝十敗論》,都是這種將知識運用到實踐的學術思想的表現(xiàn)。
>> 結語
總而言之,儒學作為一門延續(xù)2000多年的文化思想,其中內容和思想早已是博大精深。雖然新文化運動中提出“打倒孔家店”的口號,但實際上只是為了祛除漢朝時將儒學扭曲而成的統(tǒng)治工具,而并非是要打倒真儒學。儒家學說當中依然存在很多十分進步的思想,對我們的學習、生活都有著相當?shù)慕梃b和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