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始皇走了,扶蘇是絕對的繼承人,一定有很多人擁戴他,再加上蒙恬的三十萬能征善戰(zhàn)的軍隊,根本不用打,帶著三十萬軍隊直接回咸陽繼承皇位,再把秦始皇安葬好。用他的仁政思想治理天下,只怕沒楚霸王的英雄故事。蒙恬的30萬部隊是秦國當(dāng)時最精銳的部隊,關(guān)鍵還是當(dāng)時秦國很多人都更信任扶蘇,本來就是眾望所歸,而且當(dāng)時秦國很多人都是擁護扶蘇的,而且扶蘇并不太推崇法家思想治國,他是偏儒的,所以才被秦始皇發(fā)配去修長城。
照王翦滅楚(離此時不遠)時的說法,六十萬幾乎是秦全國的兵力,后面雖有變動但大致不會差太多。而長城守軍不但占了全國近半兵力,同時戰(zhàn)力也是最強的有蒙恬這種統(tǒng)帥,治軍多年威望極高,同時不缺補給。真要發(fā)兵,可以輕取咸陽,基本上沒人能擋得住這樣一支軍隊。
三十萬長城軍是秦國最精銳的,長城到咸陽最快一天時間,如果蒙恬能出奇兵,趙高李斯必敗,而各地蠢蠢欲動的造反勢力根本沒來得及反應(yīng),一切都結(jié)束了。扶蘇被賜死很多人都看出了問題沒那么簡單,可扶蘇就是太直了,愚忠不懂得變通,從這點看他也沒傳說中那么完美。
扶蘇之所以死,并非考慮國運;父命大于天,這是他死的原因。從后世來看,顯然扶蘇一派與趙高一派是對立的,本來李斯不摻和,扶蘇必然不信也絕對會劍指趙高一派,最后李斯又玩不過趙高,身首異處,可嘆可嘆。歷來皇權(quán)轉(zhuǎn)接都是云波鬼譎的勢力爭鋒,哪個會去考慮國運國力?得勝之后也是斬草除根、肅清朝野,全看君主的個人作為,才致天下安穩(wěn)。
扶蘇如若奪權(quán),親政朝政,何人能破?秦毀在哪?毀就毀在胡亥不親臨朝政、以致左右全是趙高親信,最后死也死得不知所以,這才是秦之大毀。不過也恰恰是胡亥的這種作風(fēng)讓他有機會登基,趙高、李斯的同利是啥?就是皇帝別太管事,扶蘇能力太強,勢必會像始皇那樣親臨朝政,自己又不是親信,勢必會被針對。扶蘇就是看不到這點,又太孝順。
秦帝國的滅亡始皇帝有一定的責(zé)任,沒在病重時確立繼承人和安排大事,如果早點確立扶蘇,加上當(dāng)時朝堂重臣全是始皇留下來的,都是能干的賢臣,大秦或許會多延續(xù)幾十年。二世上臺后只顧聲色犬馬,大肆屠殺宗室和大臣,無視民生不修仁義,踐踏歷代先君都遵守的使帝國崛起到統(tǒng)一的法制,致使民怨沸騰,朝廷分崩離析,行政機構(gòu)徹底癱瘓,連關(guān)中幾百萬老秦人都對朝廷離心離德,都直言老秦亡了。扶蘇繼位其他不說,至少會輕徭薄賦于民休息,至少農(nóng)民起義連口號都沒有,但他性格軟,容易相信別人也容易被人利用。
如果扶蘇沒有奉詔自盡,而是與蒙恬起兵勤王,勝算幾何?扶蘇有朱棣那樣的性格的話,如果起兵,可以說百分百勝率,首先軍事方面的優(yōu)勢就不是胡亥能比的,蒙恬的軍隊常年在北方作戰(zhàn),戰(zhàn)斗力不用質(zhì)疑,堪稱最精銳的軍隊,其次是民心所向,大澤鄉(xiāng)起義都是打著為扶蘇報仇的名號,可見扶蘇的治國才能也不弱,不然老百姓不會支持他,跟秦始皇意見不和也證明他對治國理政有自己的見地,作為領(lǐng)導(dǎo)者,有自己的主張這一點很重要??偟膩碚f,如果扶蘇能上位,秦國起碼延續(xù)百年國祚是不成問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