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古典詩歌的種類有很多,筆者卻分外偏愛那種看起來簡單,卻又充滿童趣的小詩。每每讀到如《小池》、《所見》等這些小詩,都會會心一笑,原來,這些大文豪的內心是如此單純,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愈發(fā)明顯。
南宋”中興四大詩人”之一楊萬里曾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,他的詩并非描寫家國天下的大情懷,大格局,而是專注地描寫某一個自然場景,清新優(yōu)美,栩栩如生,非常適合孩子們傳誦。
楊萬里曾寫過一組《桑茶坑道中》,這是他66歲時在安徽涇縣桑茶坑路上所作,本組詩一共八首,今天,我們欣賞第七首,這也是其中最經典的一首,其詩曰:
晴明風日雨干時,草滿花堤水滿溪。
童子柳陰眠正著,一牛吃過柳陰西。
這首詩描寫的是夏初時節(jié)的鄉(xiāng)村場景。首句點明了天氣,雨后初晴,陽光明媚如初,風兒愈發(fā)輕柔,地上的雨水被蒸發(fā)得沒有任何蹤跡,好像并沒有下過雨。
但是,如果仔細觀察,會發(fā)現小溪里漲滿了水,而岸邊的小花和小草也更加絢爛茂盛。詩中兩個“滿”字描寫了花草的繁茂和溪流的豐富。在楊萬里眼中,溪流和花草仿佛有了人性,它們有意識地裝點水中和岸邊的景致,讀者讀起來倍感生動有趣。
接下來,小主人公出現了。在岸邊的柳蔭下,一位小牧童悠閑地躺在草地上,他原本是在放牛,但現在卻睡著了,而且睡得是格外香甜。而牛是走一路,吃一路,越走越遠,一直吃到了柳林西面。
古代很多詩人都描寫過小牧童的形象,如袁枚的《所見》,雷震的《晚村》,亦或是周敦頤的《牧童》,都將牧童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,入木三分。小牧童也成了詩人眼中最具童趣的形象。
詩中第三句描寫了牧童酣眠的”靜”,第四句描寫了牛兒吃草的“動”,一動一靜,和諧自然,讓人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氣息和質樸的美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