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念一個人是什么感覺?是《詩經(jīng)》中的“一日不見,如三月兮”,是樂府《古相思曲》中的“只緣感君一回顧,使我思君朝與暮”,是唐詩《賦得自君之出矣》中的“思君如滿月,夜夜減清輝”,也是宋詞《蝶戀花》中的“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”??傊?,古老的詩詞中吟唱了太多思念。
而詩人繾綣不盡的情意和心思,總會在那么一刻,落到你我靈魂的深處,激蕩起渺遠(yuǎn)的回響。如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代表作《一剪梅》,此詞是宋詞婉約派的名作,寫的細(xì)膩深情,在寫作手法上頗為人稱道。該詞表達(dá)了作者對丈夫的思念之情,尤其是“此情無計(jì)可消除,才下眉頭,卻上心頭”三句,既是對偶句,又淺白易懂,讀之瑯瑯上口,聲韻和諧,極盡了相思之苦,歷來為人所稱道。
一剪梅
李清照
紅藕香殘玉簟秋,輕解羅裳,獨(dú)上蘭舟。云中誰寄錦書來?雁字回時,月滿西樓。
花自飄零水自流,一種相思,兩處閑愁。此情無計(jì)可消除,才下眉頭,卻上心頭。
注釋
玉簟(diàn)秋:意謂時至深秋,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。
蘭舟:《述異記》卷下謂:木質(zhì)堅(jiān)硬而有香味的木蘭樹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,詩家遂以木蘭舟或蘭舟為舟之美稱。一說“蘭舟”特指睡眠的床榻。
錦書:對書信的一種美稱?!稌x書·竇滔妻蘇氏傳》云:蘇蕙織錦為回文旋圖詩,以贈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竇滔。這種用錦織成的字稱錦字,又稱錦書。
譯文
荷已殘,香已消,冷滑如玉的竹席,透出深深的涼秋,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,獨(dú)自泛一葉蘭舟。仰頭凝望遠(yuǎn)天,那白云舒卷處,誰會將錦書寄來?正是雁群排成“人”字,一行行南歸時候,月光皎潔浸人,灑滿這西邊獨(dú)倚的亭樓。
花,自在地飄零,水,自在地漂流,一種離別的相思,你與我,牽動起兩處的閑愁。啊,無法排除的是——這相思,這離愁,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,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。
二
紅色的荷花已經(jīng)凋謝,僅留一絲殘香,素白的竹席里透出涼意,仿佛充滿秋天的憂愁。我輕輕地解下輕柔的絲裙,(換上秋裝,)孤獨(dú)地登上美麗的蘭舟。南歸的秋雁從云中掠過,卻沒有將錦書捎回,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滿西樓。
容貌如鮮花一樣容易凋零,青春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回頭。同樣一種相思,化作兩處的閑愁。難以排遣的,是共同擁有的那份相思之情,剛離開緊蹙的眉頭,卻又到了煩亂的心頭。
1.詞以“紅藕香殘玉簟秋”開篇,有何作用?請簡要分析。
2.全詞結(jié)拍的“此情……心頭”三句,歷來為人所稱道。請賞析其妙處。
答
1.通過視覺形象、觸覺感受,點(diǎn)明時間已入深秋。既渲染出環(huán)境氛圍的清冷,烘托出詞人內(nèi)心的孤寂,又奠定了全詞沉郁低回的情感基調(diào)。結(jié)構(gòu)上,逗引出下文的“雁字回”“花飄零”。
2.運(yùn)用直抒胸臆的手法,表達(dá)出相思之情、離別之恨的沉重、深摯、不可遏止?!懊碱^”與“心頭”相對應(yīng),“才下”與“卻上”成起伏,不僅寫出了愁情的淪肌浹髓,無法排遣,而且化靜為動,使抽象的情感變得具體可感。語淺情濃,細(xì)膩傳神。
鑒賞
這是一首別離詞,是詞人和丈夫分離后的相思之作。
詞的上半部分寫詞人懷遠(yuǎn)念歸。開篇一句點(diǎn)出時令,大概在清秋時節(jié)?!凹t藕香殘”寫戶外的蓮藕,“玉簟秋”寫室內(nèi)的涼席,這兩處描寫都是在渲染節(jié)氣。此句色彩明麗,含蓄深沉,景中含情?;ǖ拈_落,是大自然的規(guī)律使然,人生也是如此,悲歡離合才是世態(tài)常情;玉席變涼,這一方面是肌膚所感,另一方面更是心中所感。這一句內(nèi)涵豐富,為全詞營造出一種凄涼的氛圍。隨后五句交代詞人一天的行動?!拜p解羅裳”兩句,寫詞人心事滿懷,于是泛舟河上?!蔼?dú)上”二字,說明詞人是獨(dú)自一人。“云中”一句,直寫相思之情??呻S后詞人并沒有任情感隨意抒發(fā),而是僅此一句便戛然而止,最后兩句又落于景語。“雁字回時,月滿西樓”,情景交融,營造出一種迷離的意境,使人愁緒暗生。這兩句景物描寫生動、優(yōu)美,頗能惹人愁懷,令人讀之黯然。
詞的下半部分寫離愁之深。“花自飄零”一句,上承前文的景物描寫,下啟后文的情感抒發(fā),寫落花流水之景,寓情于景,呼應(yīng)上文的“紅藕香殘”、“獨(dú)上蘭舟”兩句。隨后兩句,直抒胸臆,寫自己的相思之情,這里視角暗轉(zhuǎn),抒情對象不再只是詞人一人,而是把其丈夫也并入其中,兩人都為相思所苦,可見他們情意之深。最后三句,寫相思之苦無法擺脫。詞人筆法高超,“眉頭”與“心頭”相對應(yīng),“才下”與“卻上”相對應(yīng),對仗工整,妙筆生花,把相思之情的微妙變化描繪得惟妙惟肖,感人肺腑。
通觀全篇,詞人以細(xì)膩委婉的筆觸抒寫自己對丈夫的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,用平常無奇的文字表現(xiàn)新奇的意境。此詞是李清照細(xì)膩深婉的風(fēng)格的最好詮釋,也使《一剪梅》成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