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到了一年一度的“感謝屈原”環(huán)節(jié)。
這位愛國詩人在四溢的粽香中被一代代人反復咀嚼、紀念。不過,你有想到過,古人一開始往水里扔粽子是給屈原吃的嗎?
端午起于屈原——你可能一直被古人這個傷心而美麗的傳說迷惑了。
首先站出來發(fā)言的,是大詩人聞一多先生。
圖源視覺中國
01
說起聞一多,我們往往先想到他的詩、他的《最后一次講演》,卻很容易忘記,他本來是一位教授,一位學者。尤其在中國神話學領域,聞一多確是大佬一枚。
他認為,端午起于屈原,其實是一個誤會。
要澄清,首先得找到誤會的源頭。端午起源于紀念屈原一說,目前所見的文獻最早出現(xiàn)在南北朝。其實,這個時候距離屈原投江已經(jīng)過了800多年了。
南朝梁吳均的《續(xù)齊諧記》中,說有一回屈原魂魄顯靈,對祭祀他的楚人提了個小建議,說你們用竹筒裝米扔到水里紀念我的時候,可以用毒楝葉塞住,用五彩絲捆牢,這樣蛟龍就會被嚇走,不會再偷吃粽子了。
抱石投江,祭品還要被蛟龍偷吃,屈原實慘。
包粽子,圖源視覺中國
不過,細心的聞一多發(fā)現(xiàn),這段話里卻隱含著關鍵信息。
“但常所遺(粽子),苦為蛟龍所竊?!睘槭裁床惶狒~鱉偷吃,卻單說蛟龍?他想,有沒有一種可能,端午節(jié)的粽子一開始就是給“龍”吃的呢?
經(jīng)過對相關史料“地毯式”的考據(jù),聞一多發(fā)現(xiàn),端午節(jié)的各種風俗傳說與“龍”有關的非常多。
比如,唐傳奇集《異聞錄》中,就有一個端午日鑄盤龍鏡的傳說。天寶年間,揚州有一老道旁觀鑄鏡,忽然說自己有能使真龍現(xiàn)身之法,人們按其說法,在五月初五到揚子江心鑄成了一面盤龍鏡,縱橫九寸,青瑩耀日,背有盤龍栩栩如生,一鑄成就聽聞龍吟一陣,竟有祈雨的異能。
盤龍銅鏡,圖源中國國家博物館
《后漢書》里紀念介子推的故事里也可窺得龍的影子。相傳并州(今太原等地)為紀念那位“自割腿肉”的賢士介子推,有“龍忌”日的寒食傳統(tǒng),另外一說則就在端午。而且介子推的故事中又有《龍蛇歌》,其詞見于《呂氏春秋·介立篇》。
除了真龍、蛟龍外,還有“龍子”。相傳漢武帝時用守宮制成的一種保證貞操的秘藥是在端午日制的,而守宮又名龍子。
守宮,即壁虎,圖源網(wǎng)絡
《水經(jīng)注》中,亦有端午日“魚化龍”的傳說:“按正光元年五月五日,天氣清爽,聞池中槍槍。若鉦鼓聲,池水驚而沸。須臾雷電晦冥,有五色蛇自池上屬于天,久之乃滅。波上水定,唯見一魚在,其一變?yōu)辇?。?
總之,從這些習俗和傳說看,端午和龍的密切程度要遠遠超過端午和屈原的。這讓我們似乎摸到了端午和龍冥冥之中的聯(lián)系。
那么又都是誰在祭祀?為啥要祭龍?
聞一多進一步發(fā)現(xiàn),端午習俗的發(fā)源地域,很可能是在吳越。
在吳越之間,本來就有不少傳說,說端午節(jié)是起源于伍子胥或勾踐。反正,和吳越人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。
競渡與食粽的傳統(tǒng)離不開河港、稻米,這二者恰好都是南方的特色;吳越號稱水國,競渡本是吳越一帶的土風;關于端午的記載,最早沒有超過東漢,而事實上吳、越一帶的開辟也是從這時開始的……
更重要的是,吳越之地有祭祀龍圖騰的傳統(tǒng),進一步證明端午是龍的節(jié)日。
春秋戰(zhàn)國青銅鳩杖,再現(xiàn)古越人“斷發(fā)文身”習俗 圖源紹興市柯橋區(qū)博物館
吳越人有“斷發(fā)文身”“彩絲系臂”等習俗。文身,文的是龍圖騰,為的是看上去使自己像龍子,防止被蛟龍所害。
《吳越春秋》記載了吳越的龍蛇城門:“越在東南,故立蛇門以制敵國。吳在辰,其位龍也,故小城南門上反羽為兩鯢鱙,以象龍角”,可見吳越之地確有明顯的龍、蛇圖騰痕跡。
至此,聞一多先生得出結論——端午其實是個龍的節(jié)日,起源于古代龍圖騰祭祀,且在時間上遠遠早于屈原。
古代南方等地原住民斷發(fā)文身、撒米投粽、龍舟競渡,都是在取悅圖騰神,說白了就是求龍保佑,祈求安康。
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,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:
国产chinesehdxxxxv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