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壽,自古以來就是人類追尋的終極夢想。隨著經(jīng)濟(jì)社會的發(fā)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現(xiàn)在人類的壽命不斷增加,活到七、八十歲已經(jīng)司空見慣,然而百歲老人也不再稀奇。根據(jù)聯(lián)合國的規(guī)定,長壽地區(qū)的標(biāo)準(zhǔn)是每十萬人口中要有7.5位以上的百歲老人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樂山市五通橋區(qū),在32萬總?cè)丝谥?,現(xiàn)有45位百歲以上的老人,是名副其實的“長壽之鄉(xiāng)”。那么,今天我們就來到五通橋,去探訪那些百歲老人。
【主持人】曾獲得基尼斯紀(jì)錄的世界最長壽老人杜品華就生活在我現(xiàn)在所站的這片土地,五通橋輝山鎮(zhèn)的紅十月村,雖然現(xiàn)在杜品華老人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去世了,但是她和當(dāng)?shù)匕贇q老人的長壽故事仍然被百姓津津樂道。今天我們還特地請到了一位五通橋地方史的一位專家,那就是我身旁的易志隆老師,易老師你好,今天就要麻煩您帶領(lǐng)我們?nèi)ヌ皆L這些百歲老人咯。易老師,我們在來的路上我們就聽說,輝山鎮(zhèn)現(xiàn)在還有一位被稱為“活菩薩”的百歲老人,是這樣的嗎?
【易志隆】對對對,因為我們五通橋是我們中國都很有名的長壽之鄉(xiāng),其中你剛才都提到的這個(她的名字叫汪精)我們輝山鎮(zhèn)老百姓都稱她為活菩薩的,她也是百歲老人,她本身的故事就很有傳奇色彩,她居住就居住我們在這一片叫龔家灣,你看這里山清水秀,雞犬相聞,阡陌相通居住在這樣一個優(yōu)(美)的環(huán)境里頭。
【主持人】易老師她今年有多大年齡呢?
【易志隆】今年她確切的年齡都是101歲。
【主持人】那她住在哪里呢?
【易志隆】就是沿著我們這條路,很近,就那邊地形很好,風(fēng)景也很好。
我們攝制組跟隨易老師快到汪精老人家的時候,恰逢碰見了老人的一位趕場回家的親戚,于是與她聊了起來。
【紅十月村村民】她的老公,我依著我的婆婆(家)里喊(汪精的丈夫)喊舅舅,我依著龔家就喊(汪精叫)幺娘,她對我相當(dāng)好,往些年(汪精)住在這下面,她走哪里都是個笑,我背過她很多回,她隨時都說我好,你的心好,她說他們朝山走佛,你沒有去朝山,你還是一樣的好,我記得我幺娘說的這個話,是的,人良心最(要)好,靠嘴巴說的再好不好。
我們在與汪精老人親戚閑聊之間也走到了老人的家門。
【易志隆】哎,幺娘您在家里呢。
【主持人】幺娘,是我們當(dāng)?shù)氐姆Q呼。
【易志隆】對,我們稱她為幺娘大家都很尊敬她,大家都把她當(dāng)活菩薩對待。今天沒有去趕場啊?
【汪精老人】稀客。
我們眼前這位滿臉笑容,彬彬有禮的老人就是當(dāng)?shù)厝朔Q為“活菩薩”的汪精老人。老人祖籍湖北宜昌,她與老伴龔再榮相遇相戀的故事也傳為美談,汪精老人的孫子龔承洪為我們講述了那段往事——
【龔承洪】我們爺爺那輩三弟兄,(國民黨抓壯?。┤〕橐?,我們幺爺爺最小的就把他抓去了。
【易志隆】抓去就到湖北打仗,他不愿意那種殘酷的戰(zhàn)爭,然后干脆逃離了國民黨的部隊,他被追捕,部隊肯定要追他。
【龔承洪】抓回去要殺。
【易志隆】然后你幺奶奶,就把他藏在她家里面的柜子里面,然后結(jié)下了一段情緣。
【龔承洪】她救了幾條命。我們這(龔家)灣里一起出去的也是她救的。
【龔承洪】然后就在那里成了家,我們幺爺爺1962年回來,1963年把她接回來,到(現(xiàn)在)。
【易志隆】他們成了家后,1963年回到我們輝山,一直住到今天,一百多歲了。
1991年,汪精老人的老伴龔再榮因病去世。雖然作為異鄉(xiāng)人,汪精老人卻很快融入了當(dāng)?shù)氐纳钪校瑯酚^大方,樂于助人,受到村民們的愛戴。老人如今和侄孫子生活在一起,身體沒有什么大礙,閑暇之余也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直到今天,老人對湖北老家的民歌還記憶猶新。
與人為善,是他們一家人的生活態(tài)度,所以他們家從來都不缺少朋友。也許,在老人長壽的樂章中,最重要的旋律就是——和諧。
【主持人】易老師,我剛才感覺汪精老人心態(tài)特別好,你看我們讓她唱歌她還有點害羞,您覺得她這種心態(tài),跟生活習(xí)慣,會不會跟她的長壽是有關(guān)系的?
【易志隆】肯定的,因為我們五通橋既然是長壽之鄉(xiāng),我們在采訪接觸當(dāng)中,我們這些老年人有一個共同的地方,就是心態(tài)很平和,欲望不高,并且很樂觀很豁達(dá)……剛才采訪的這個汪精老太太,不僅在輝山,五通橋很多啊,待會兒我還可以帶你去看,我們金山鎮(zhèn),還有一位百歲老人,除了和汪精老人有傳奇故事以外,我們老百姓津津樂道她的是,100多歲了住在山里面還要來回走,10多公里去趕場,她還要去買東西,賣東西,你懂不懂什么是趕場?趕場就是趕集,幾十年她從來都是步行。
【主持人】如果讓我去走10多公里,要累了,現(xiàn)在可以去看一下嗎?
【易志隆】好吧。
我們聽說的這位步行10公里趕場的百歲老人,名叫曾桂蘭,今年106歲,住在金山鎮(zhèn)石燕子村。我們馬不停蹄的一路驅(qū)車來到了金山鎮(zhèn)石燕子村,恰逢老人正收拾行裝準(zhǔn)備去鎮(zhèn)上趕場。您瞧,自己穿鞋、收拾背兜、再把房門鎖好一氣呵成,可真是井井有條。
【易志隆】金山(鎮(zhèn))是好久趕場?
【曾桂蘭】今天趕場。
【易志隆】您怎么(知道)今天趕場呢?
【曾桂蘭】我頭一場去了呢。前天趕了場,昨天不趕場,今天趕場。
曾桂蘭老人經(jīng)常步行來回10公里趕場,對于她來說已經(jīng)習(xí)以為常,家里人勸她不用這么辛苦,可曾桂蘭老人卻以此為樂。
【曾桂蘭】啥子菜?
【菜販】藤藤菜(空心菜)葉葉菜,你咬得動呢?
【曾桂蘭】不要藤藤菜,咬不動。
【曾桂蘭】這是豬別拱(魚腥草),多少錢一斤?
【菜販】4元錢一斤。
【曾桂蘭】我稱一元錢的,稱不稱嗎?
曾桂蘭這位百歲老人經(jīng)常趕場的事,對于市場的商販還是行人來說,都已經(jīng)司空見慣了,曾桂蘭也成了這里的老熟人。
【商販】她是隨時都來趕場,人家還要背10多斤回去。
【商販】她喜歡來切豬頭肉,她吃豬頭肉,喜歡吃(豬嘴巴)。
曾桂蘭老人除了自己趕場買菜之外,在家里還能夠切菜做飯,由家人穿好針線后,自己做一些縫縫補(bǔ)補(bǔ)的小活,倒也生活的自由自在、有滋有味。
【主持人】易老師,我們現(xiàn)在是往哪里走呢?
【易志隆】我們現(xiàn)在是往五通橋竹根鎮(zhèn),一個叫市建會社區(qū)的地方,剛剛我們在金山鎮(zhèn)趕了場,很熱鬧,(現(xiàn)在)我們就到市建會社區(qū)去看一個很獨特的百歲壽星。為什么說獨特呢?我們生活中有一句話“執(zhí)子之手,與子偕老”,這是美好的祝福,我們五通橋有一對百歲夫妻,是現(xiàn)實版的“執(zhí)子之手與子偕老”,百歲夫妻,很少見,這就是我們?nèi)松?dāng)中很美好的祝愿,我們馬上就能看到。
【易志隆】馬上就到。吔,你看他們正在干啥?你好羅大爺,來看你了。
【主持人】他們現(xiàn)在在干嘛呢?
【易志隆】他們玩的是五通橋一個獨特的游戲叫“二七十”,這是他女兒、兒子,這是他倆夫婦。羅大爺,你告訴我們主持人,您今年多少歲了。
【羅樹榮】102歲。
易老師稱呼的羅大爺名叫羅樹榮,她的老伴倪秀珍。倪秀珍10歲時,父親不幸去世,母親又是啞巴,生活非常困難。羅樹榮的姐姐看到倪秀珍十分可憐,就將她帶回家照顧。羅樹榮的母親也很大度,收留了倪秀珍。倪秀珍吃住在羅家,幫忙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兩個人從此相識相知,青梅竹馬,并最終走進(jìn)了婚姻的殿堂。如今,他們已經(jīng)共同走過了87個年頭。
【主持人】你父親平時生活習(xí)慣怎么樣?
【羅樹榮女兒】(父親)性格開朗,一天到晚放碟子,什么(碟子)都放,唱歌的跳舞的啥子都放,每天我都要推他上街上出去轉(zhuǎn)一圈。
【易志隆】今天你們子女怎么都回來了呢?
【主持人】今天是什么日子?
【羅樹榮女兒】他的生日,他今天102歲。
【易志隆】恭賀!恭賀!
80多年來,羅樹榮、倪秀珍夫婦恩恩愛愛,相互照顧,相互體諒,從來沒有吵過架。羅樹榮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行動不便,但他還經(jīng)常半夜醒來,拄著拐杖給老伴搭一下被子。倪秀珍也在力所能及的時候推著丈夫散散步,夫婦倆語言不多,心卻總是想到一起。
【羅樹榮女兒】他們相親相愛的很,吃點菜,隨便吃點其它什么的,我們媽都害怕(我的)父親吃不到,父親害怕媽吃不到,隨便吃點啥子,趕緊都要(夾),一直都好,比如說父親沒有看到媽,就要問你們媽呢,如果媽不好呀,父親就著急慌了,喊趕緊帶去看呀。
羅樹榮夫婦雖然都年事已高,行動不便,但是兒孫滿堂給他們帶來的幸福感不言而喻。
【易志隆】小梁,你看過《四世同堂》那本小說沒有?
【主持人】看過,我覺得那幾代人在一起生活好幸福哦。
【易志隆】四世同堂確實是一個幸福的場景,但是五通橋來說四世同堂很普遍,還有五世同堂的,孫子、曾孫(末末)、玄孫(灰灰)這些都有。
【主持人】在我們五通橋有嗎?
【易志隆】有啊。
【主持人】那就請易老師帶我們?nèi)タ纯窗伞?nbsp;
易老師給我們講的這位老人名叫楊正華,今年103歲。我們走進(jìn)老人所居住的楊柳鎮(zhèn)柑子村,放眼望去,老人的家就坐落在青山秀竹之間。
【易志隆】楊婆婆,您在做什么?
【楊正華】在做豆花呢。
【主持人】您喜不喜歡吃豆花?
【楊正華】喜歡,我們隨時(經(jīng)常)都要推來吃。
【主持人】都是您自己弄嗎?
【楊正華】自己弄。
【主持人】好健康哦。
【主持人】平時上不上街去買東西?
【楊正華】可以出去。
【楊正華的媳婦】她要出去逛公路。
【主持人】平時喜歡吃些什么呢?
【楊正華的媳婦】她是不擇食,什么都吃。
【楊正華】天亮嘛,吃杯牛奶,一個雞蛋,每頓都要吃二兩米。
【易志隆】喜不喜歡吃肉?
【楊正華】喜歡吃,天天都要吃。
楊正華老人在吃的方面要求不高,但身體十分健康。如今啊,她已經(jīng)是五世同堂。
【易志隆】楊婆婆,您享福哦,五世同堂。
【楊正華】你不要說享福,我是磨命,不做過不得,做(點事情)才舒服,坐又坐(不?。?,要動到,這樣稀稀疏疏的(做),動起來才舒服。
【主持人】您有幾個子女?
【楊正華】五個,三個兒兩個女。
【主持人】您們家里面一共有多少人?
【楊正華】一共有三四十個。
楊正華的老伴早在上世紀(jì)60年代就去世了,她一個人拉扯5個子女長大。如今,楊正華老人不僅身體健康,而且還經(jīng)常幫著做家務(wù)活,照看小孩。子女們深知母親的辛苦,從來不惹老人傷心,一大家子都對老人十分孝順,總是和和睦睦的。
楊正華老人經(jīng)歷了舊社會的苦難,也沐浴了新中國的陽光。這一個充滿了親情、溫馨的五世同堂只是五通橋眾多家庭中的一個縮影,我們也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家和萬事興,老人健康長壽,家庭美滿幸福。
【主持人】易老師,我們看了這幾位百歲老人的長壽故事,這當(dāng)中好像有一些共同點,你覺得呢?
【易志隆】這一趟我們應(yīng)該是不虛此行,我們一起去看的這幾個比較典型例子,五通橋是一個四川都很聞名的一個長壽之鄉(xiāng),我們平時在地方史研究當(dāng)中,五通橋這個長壽之鄉(xiāng),它有很深厚的道理在里面,我們感覺主要是這樣兩個原因:一是天人合一,第二就是身心合一,包括我們這些長壽老人,他們都體現(xiàn)出這種規(guī)律。
我們平時在和他們閑談和了解當(dāng)中,首先是天人合一,五通橋這個地方它是聞名中國大西南的著名的鹽業(yè)坐標(biāo),經(jīng)濟(jì)很繁榮,山川靈秀,有山有樹,山水橋樹城,環(huán)境很宜居,很適合人的生活。五通橋的制鹽史可以上述到2300年前,從那個時候開始五通橋就聚集了很多百姓在這里繁衍生息,那么在這樣一個山川當(dāng)中,歷朝歷代出了很多高壽老人,在我們犍為縣志史書上還記載,在西壩還有活上了130歲的老人,當(dāng)然那是清朝了,那是在史書里面都有記載,所以我們感覺首先是天人合一。
還有一個從我們采訪的百歲老人,很明顯的看到一個共同特征,身心合一。身心合一就是身心健康和生活習(xí)慣,他表現(xiàn)出來的很統(tǒng)一,他們的欲望不高,他們的生活經(jīng)歷很坎坷,但是他們煩惱少,心態(tài)很豁達(dá)很樂觀,這是他們的共同點,這一點恰好與我們五通橋的民風(fēng)民俗是一脈相承的。你看我們今天看的我們百歲夫妻玩的那種牌“二七十”,那就是五通橋人們最喜歡的一種民間游戲,它就是因為我們五通橋鹽業(yè)很發(fā)達(dá),所以就產(chǎn)生了“二七十”這種牌,這種牌反映更多的是五通橋人的一種民風(fēng)和一種心理態(tài)度,對自然對世界的一種看法,有閑他們就玩牌,又不賭錢,他們就是一種益智,你看那些老人們,那么大的年紀(jì)了,“二七十”多少胡怎么胡,他都要記得一清二楚,首先是益智游戲,科學(xué)上說很少患老年癡呆,就是常玩這種“二七十”,動腦很不容易患老年癡呆。并且輸也好贏也好,胡牌也好不胡牌也好,都一笑了之,付諸一笑,所以這是五通橋很典型的民風(fēng)。
我們在平時的了解當(dāng)中都感覺這些百歲老人生活在這種優(yōu)美的環(huán)境,生活在非常宜居的五通橋,加上有這種樂觀的心態(tài),這是他們的一個普遍特征。
【主持人】五通橋,這個有著2300多年歷史的古城,曾被著名畫家豐子愷贊到:“且喜蜀中風(fēng)景好,橋灘春色似杭州?!币虼擞辛恕靶∥骱钡拿雷u。如今,勤勞善良的人們悠閑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,他們懂得感恩,知足常樂,與人為善,正譜寫著生命的新奇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