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前言】山西襄汾的尉村,地處黃河以東古老的大河?xùn)|地區(qū),是華夏文明之根,是中國祖先神話傳說的發(fā)源地。傳承久遠的尉村的鼓車是一種當?shù)丶娛?,祈福,健身于一體的民俗文化活動。它融鼓樂表演與體育競技于一體,將鼓與車的運動完美結(jié)合,呈現(xiàn)出一種彪悍豪放,群雄爭搏的獨特文化現(xiàn)象。這種被譽為“活態(tài)傳承標本”鼓車運動在這一片充滿英雄主義傳說的土地上走過了可考的記載的2700年歷史。
尉村的由來
尉村史稱“鄂公堡”,據(jù)《晉中史記載》公元前718年曲沃莊伯公進攻晉都,今天的山西翼城。晉鄂公逃到“鄂邑”,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鄉(xiāng)寧縣,為防止敵兵追剿,晉鄂公在今天尉村村北筑起城堡,起名“鄂公堡”。鄂公堡的駐軍變成尉村最早的村民。時間走到唐朝,尉遲恭被封為“鄂國公”,尉遲恭在此采取兵農(nóng)合一的政策,屯兵屯田,演練軍隊,逐漸地將戰(zhàn)鼓陣列演化為民間的拉鼓比賽。為了紀念尉遲恭,“鄂公堡”也更名為尉村,時至今天尉村還有50%的村民姓尉,他們的祖先都是尉遲恭的兵丁,也因尉遲恭的原因,尉村的百姓家大門上不貼尉遲恭和秦瓊的門神像。
尉村的尚武精神
這個村子的精神是尚武,因為有“晉鄂公”驍勇善戰(zhàn)的歷史傳承,也因為這里曾是唐朝開國將軍尉遲恭的封地,尉村長期以來形成的主流文化就是尚武精神。尉村的歷史上有很多尚武的故事。僅僅清道光年間,尉村就出了四位武舉人。
清道光年間尉村的尚武之風(fēng)盛極,在拉鼓比賽時曾一鼓作氣把鼓車拉到河南洛陽的白馬寺,成為鼓車歷史上的美談。
尉村拉鼓車
從空中看尉村的外形像一個八卦陣,因此尉村也是人們也把尉村譽為“五行之村”。村里按照五個方向劃分為五個鼓組合。尉村鼓車分為后院鼓,西北院鼓,東院鼓,南院鼓和廟巷鼓,這是根據(jù)村里傳統(tǒng)的五大家族劃分的,明清時期已經(jīng)形成制度。東北方向的后院鼓,鼓面是八卦圖案,鼓邊為黑色。西北院的鼓圖案是二龍戲珠,鼓邊為金黃色。東院的鼓圖案是神獸角端,鼓邊為綠色。南院的鼓圖案是秦瓊打虎。鼓邊為紅色。廟巷的鼓圖案是和合二仙,鼓邊是銀灰色。每個方向也是占了八卦的一行。各院的鼓面有著自己家族傳統(tǒng)的繪畫標志,每年鼓車的參賽奔跑由村里的老者協(xié)商決定。五院分在村子的五個方向,定點,定時,以炮為令,各院鼓車繞村奔跑,各車相互奔跑追逐,直到一輛追上另一輛,將自家鼓車的繩子拴在前面的鼓車尾部才分勝負。外村如有來參加拉鼓車的,也要居住地的方位選擇鼓車,不能隨意。
鼓車的制作
鼓車是鼓與車的集合體,車由古代戰(zhàn)場演化而來,車身車軸由槐木或者榆木制作而成。木質(zhì)的車輪車輻需要用鐵包鑲。車長11尺,車寬2.8尺。鼓也是由古代戰(zhàn)鼓演化而來,直徑4.2尺,高2.4尺。鼓皮正面是用公牛皮,背面用母牛皮,象征陰陽和合。雙層鼓幫內(nèi)外撐合,中有空隙別具音響。鼓皮用208顆鉚釘固定,208的數(shù)字也是取自澤地萃卦。鼓車的選材也是有著嚴格的要求,如果是槐木,需要這可槐木的直徑在1尺左右,否則做不了車轅。那個鼓的牛皮也要選老牛皮,老牛皮蹦的鼓敲起來的聲音比較大。拉鼓車時有兩條繩子,粗細和井繩一樣,長短隨意,要看拉車的人多少而定,人多時繩子長一些,人少繩子就短。由于歷史的客觀原因,鼓車的制作和維修都沒有很好的系統(tǒng)工藝,能制作和維修的師傅也越來越少。
拉鼓車在比賽的時候,車上還有一些必要的配飾,比如戰(zhàn)旗,呈三角型,中間的顏色和本院的鼓邊是一致的,圖案也和本院鼓的圖案是一致的。旗子插在鼓車的前邊,當鼓車跑起來后小旗子迎風(fēng)獵獵,煞能顯威。拉鼓人比賽時的服飾也是和本院鼓的鼓邊顏色相同。每年的農(nóng)歷三月十六是尉村傳統(tǒng)跑鼓車的日子,因為歷史上尉村有不少的人在外做生意,但是每年的清明節(jié)會回鄉(xiāng)為祖宗上墳。這個時節(jié)是村里人最全的時候,所以久而久之每年的農(nóng)歷三月十六就約定俗成為一個拉鼓車的日子了。拉鼓車傳承到了現(xiàn)在,又增添了農(nóng)歷正月十五的日子,一年要有兩次鼓車比賽的盛事。既然是拉鼓比賽,必然少不了鼓手,鼓手和賽龍舟的舵手一般重要。因為拉鼓車一直是在奔跑的狀態(tài)中,車上的鼓手要很好的把自己固定在鼓車上,鼓車上還有一位鳴鑼的。鼓車在奔跑的賽事中鼓與鑼鏗鏘相合。
跑鼓車的三大環(huán)節(jié)
舉行這樣的活動,從古到今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充滿了儀式感。跑鼓車主要有三大環(huán)節(jié)來展示這個千年民俗的過程。首先是祭鼓,每年的拉鼓前的兩天,也就是農(nóng)歷正月十三和農(nóng)歷三月十三為祭鼓的日子。過去祭鼓是在尉遲恭祠前,現(xiàn)在該祠毀于大火,現(xiàn)改在村中大廟里進行,由村里的長者主持,雖然是祭鼓儀式,但是祈愿目的是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,百姓平安。第二個儀式是踩轅,鼓車祭祀完畢后,村里德高望重者身披綬帶,踩在車身上,由二十幾位村民拉著游街,這是尉村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。民國后期對踩轅者的身份資格要求不太嚴格了,甚至可以以出錢多少論定,每年的三月十六還有人競標,爭搶第一踩。最重要的是比賽,拉鼓車比賽有著千年傳統(tǒng)的比賽規(guī)則。比賽的方法有兩種,一種叫“疊半圈”,就是參賽的兩輛鼓車各自在跑道的對面,聽到炮聲為令開跑,互相追到對方為準。還有一種叫“緊跟緊”一方緊隨另一方之后,這個規(guī)則的核心基本上是拼體力的。兩種比賽規(guī)則各用一次。每個參賽隊有固定的一人撐轅,兩人包轅,兩名壯漢擊鼓鳴鑼,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拉車,蔚為壯觀。繞著村里指定的街道作為拉鼓車的跑道,全長634米,每輛參賽的鼓車要跑夠72圈。過去跑一圈大約用時三分二十秒左右,現(xiàn)在快的已經(jīng)提高到兩分零七秒了,在跑的過程中間互有監(jiān)督。比賽途中撐轅的人可以根據(jù)體力大小隨時更換,但是在鼓車不停甚至不減速的情況下更換,這是需要撐轅者有過人的膽識和諳熟的技能才可以完成的。
【尾聲】跑鼓車已經(jīng)深深地植入在尉村民風(fēng)的土壤里,融入到了尉村村民的基因中,成為尉村有歷史有故事的風(fēng)俗習(xí)慣,每到跑鼓車季節(jié),只要炮聲一響,鼓車一轉(zhuǎn),尉村村民們那種尚武的祖先留下的魂魄和血液就會全方位噴張。千百年來,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就是靠著繼承祖先頑強的精神氣質(zhì),克服了千難萬險勇敢的走到了今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