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前言】1895年2月,定遠艦在甲午海戰(zhàn)中自爆沉海。從那時起,許多人就將其視作中國海軍的圖騰,執(zhí)著地探尋與研究,力圖解答被歲月塵封的種種疑問。
“定遠”的誕生
清政府從1840年鴉片戰(zhàn)爭以后,接二連三遇到西方列強從海上入侵,這種局面讓人感覺到非常痛苦,想用辦法來改變這一切。最終想出了一招,購買當時世界上最猛的軍艦——鐵甲艦。經過幾番尋訪并派人實地勘察,最終決定在德國購買。李鴻章專門從國內派技術專家徐建寅趕到德國,一起參與鐵甲艦的設計。設計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鐵甲艦的優(yōu)點,并采用鋼面鐵甲。而且李鴻章指示,必須用德國克虜伯最新式的鋼炮,而且必須是后膛炮。德國專門為中國這艘鐵甲艦量身訂做了四門有效射程是7800米的火炮,在當時被稱之為“東亞第一”。李鴻章給這艘鐵甲艦取了一個非常威武的名字——“定遠”。
曲折的歸國路
在買完定遠艦之后,清政府又立刻追加了第二艘鐵甲艦,跟定遠艦的設計一模一樣,叫做“鎮(zhèn)遠”。1884年,定遠艦跟鎮(zhèn)遠艦即將回國時,突然爆發(fā)中法戰(zhàn)爭。歐洲國家要進行表態(tài),德國選擇了中立。法國提出給中國造的兩條鐵甲艦,絕對不允許在跟中國打仗期間交還給中國。清政府也擔心鐵甲艦被搶走打壞,最終決定暫緩回國。直到1885年中法戰(zhàn)爭結束的第二天,兩艘鐵甲艦才啟程,由德國人駕駛著繞了半個地球到達天津大沽。李鴻章派丁汝昌去驗收,掛黃龍旗,他也親自趕去觀看,并把這兩艘艦的模型、圖紙進呈到皇宮里去。
“恐定遠癥”的由來
1886年,中國跟俄羅斯在北方勘定中俄邊界,又順道去日本訪問。當時兩條船到達第一站日本長崎港的時候,整個長崎全市轟動了。據說,當時全日本都患上了一種病,叫做“恐定遠癥”。有一個具體的表征就是,當時日本年輕的媽媽們,在晚上孩子們大哭,鬧著不睡覺的時候,為了嚇住孩子不讓他哭,就說“你要再哭下去的話,清國人的定遠艦就來了”,孩子就嚇得不敢哭了。這是當時日本報紙上的一個故事。這兩艘鐵甲艦,為中國增添了一個重重的砝碼,在中日對比的天平上,我們一下子壓過了日本。
“定遠”的規(guī)模
定遠艦排水量為7200多噸,艦長94.5米,寬18米,編制325人。艦長是總兵級,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少將。艦上人員分為四類:第一類是軍官。從艦長向下,大副、二副、三副、大管輪、二管輪、三管輪、還有其他一些教習等專業(yè)軍官。第二類是水兵。定遠艦上占人數(shù)比例最大的一部分,將近200人。他們必須要學會英文,因為艦上有大量軍官都是留洋回來的,而且有很多外國教習,外國顧問,甚至于當時艦上的很多操作法則,火炮說明書都是英文的,如果不懂英文是沒法好好工作的。第三類是洋員。定遠艦上有外國顧問、總教習、管炮,還有一部分外聘的專家,另外一部分是外國軍械廠家的售后服務代表。另外還有一類是“夫役”,被雇來干最贓、最累苦活的一些人,主要在鍋爐倉里面幫著燒鍋爐、抬煤、抬炮彈。
不沉的“定遠”
北洋海軍的主要使命就是保護運兵船,如果“定遠”、“鎮(zhèn)遠”臨陣脫逃,日本聯(lián)合艦隊很有可能發(fā)現(xiàn)附近中國的運兵船。為了保護4000多陸軍官兵的生命,“定遠”、“鎮(zhèn)遠”兩艘艦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在戰(zhàn)場上盯著不動,不但沒有被日本軍艦打沉,反而重創(chuàng)了日本海軍的旗艦“松島號”,把“松島號”打到掛不管旗,主動退出戰(zhàn)場。當時松島號有一個水兵叫做“三浦虎四郎”(音),被打成重傷之后,臨死之前透過“松島艦”被炸開的破口,望著遠處海面上的定遠艦,問他的軍官“定遠艦為什么還打不沉”?這個故事在日本海軍史上開始流傳,定遠艦也從此得到一個外號,叫做“不沉的定遠”。
“定遠”的自爆
黃海海戰(zhàn)之后,定遠艦回到旅順進行維修,因為受傷過于嚴重,到旅順軍港失守前夕一直沒有修好,因旅順局勢緊張,被迫匆匆撤回威海。威海之戰(zhàn)爆發(fā),日本人在占領南邦炮臺之后,沿著海岸用魚雷艇偷襲北洋海軍軍艦。10艘魚雷艇調整方向直打一個目標——定遠艦。前面9艘發(fā)射的魚雷全部被躲開,最后一艘魚雷艇發(fā)射完前面兩個魚雷后掉頭用尾部魚雷管又發(fā)射了一枚,正中定遠艦舷側的軍官室,引起了非常大的進水。丁汝昌設法搶救、堵漏,想保護這條船。結果,定遠艦開到劉公島東部時發(fā)現(xiàn)海水進來太多,已經開不下去了。為了不讓定遠艦落入日本人手里,右翼總兵劉步蟾含淚下令炸毀“定遠”。
“定遠”的重生
甲午戰(zhàn)爭結束后,許多人想要找回“定遠”,因為它曾經輝煌,曾經承載過許多人的夢想。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,這種找尋的步伐也越走越快,但始終找不到這艘鐵甲巨艦。2002年,由當時的威海市港務局發(fā)起,威海市政府批準,按照 1:1的比例復制定遠艦。復制工程的關鍵是要先找到圖紙,可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查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、故宮博物院,所得無幾。2004年年初,一個歐洲的海軍史研究者,通過互聯(lián)網把自己收藏的一套定遠艦的母親——薩克森級鐵甲艦的圖紙發(fā)了過來,瞬間打開了破解“定遠”之謎的一扇門。在這個基礎上,再去看“定遠”的歷史照片,再去看文字的記載檔案,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。2005年,新的定遠艦正式造好。
【尾聲】2009年國慶節(jié),德國的一個博物館館長不遠萬里來到威海,送來了定遠艦的原廠圖紙。故事看似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,可是……2013年,有人在南京圖書館查資料的時候,偶然間發(fā)現(xiàn)檢索檔案里面有一條目錄的名字很奇怪,叫做《第一號鐵甲艦定造合同》。這份合同一共有將近5萬字,除了合同本身之外,還有細到連定遠艦每一塊鋼板多厚、多寬,裝在哪里,每一個鉚釘怎么打的,所有的技術要求驗收規(guī)范……到這一刻,故事畫上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句號。